当前位置:

扎兰屯市委编办坚持党管机构编制 把牢正确方向 服务发展大局

   扎兰屯市委编办始终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执政效能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政治定位、功能定位、工作定位、服务定位,突出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这条主线,积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党管机构编制理念。一是坚持从政治上考量、从大局上谋划,切实把机构编制资源作为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把政治属性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第一属性,坚决贯彻执行党管机构编制的重大政治原则,始终牢记机构编制工作由党领导、听党指挥、为党服务。二是市委常委会议多次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和指导机构编制工作,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三是主动适应编委管理体制调整优化新形势,全面把握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工作导向、基本规律、科学方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坚持机构编制事项由机构编制部门专项办理、报市委和市委编委审批决定,切实把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和体现在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自觉把编制资源更好地配置到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来,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党管干部、党管组织的全流程中统筹布局,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中去审视、谋划和推进,确保了机构编制工作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高效开展。 

  (二)突出制度建设,完善党管机构编制机制。依据《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重新修订市委编委工作规则、市委编办工作细则,全面重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法定化水平。一是落实机构编制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机构编制报告工作的责任主体、报告类型、报告内容等,要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向市委编委、市委编委向市委和上一级编委及时报告机构编制管理情况或重要事项,切实加强了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了市委机构编制管理和监督主体责任。二是完善部门协商协调办法。进一步细化市委部门之间、市政府部门之间、市委部门与市政府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协商协调的原则、程序和方式,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等现象,推动部门严格履职尽责,有效提高了机关效能。三是评估机构编制执行效益。突出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原则,明确了评估主体、对象、内容、指标及成果运用等环节,细化了职责配置、编制和人员配备、工作机制运行、履行职责和成效、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等指标,将评估成果作为机构编制动议审批的重要依据、机构编制优化调整的重要参考和查处机构编制违纪违法问题的重要线索。四是统筹调配事业单位编制。突出“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的原则,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中心工作推进、重大改革攻坚、重要项目落地和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倾斜,着力破解编制总量控制与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此,市委编办与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建立周转编制管理联动机制,实现全流程闭环把控,确保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财政预算等相关政策衔接,实现机构编制的总量管控、动态调整。

  (三)注重改革创新,凝聚党管机构编制合力。聚焦机构、职能、编制三大主业,切实增强改革意识和系统观念,落实落细各项改革举措。一是落实从严管理。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是机构编制法定化的本质要求,严格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程序,完善实名制信息系统,严守“两个限额”红线,不断提高用编的精准度和编制的使用效益。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坚持以机构编制工作动议、论证、审议决定、评估、组织实施等五个基本环节为主线,不断强化动议和论证工作。受理机构编制事项时,严格把关机构编制审核程序和申请单位提供的文件依据,充分论证机构编制调整事宜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进行深入调研,不符合规定的决不受理。二是突出创新管理。围绕把机构编制管住、管好、管活、管出成效的目标,坚持机构编制工作创新性管理,做实挖潜提效文章。认真执行机关事业单位空编运行制度,探索编制管理与全市中心工作联动,结合全市“十四五”规划,为建设以“六大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预留编制份额。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进一步盘活编制资源,推进机构编制管理从“严管”向“统筹”转变。积极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办法,针对不同行业区分管理、分类施策,对教育、卫生等一些编制体量较大的系统,突出行业主管部门主体作用和用编主体责任,激发编制资源使用活力,确保民生领域编制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是强化联合管理。打破部门间审批壁垒,强化齐抓共管意识,联合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使用、人员编制与经费预算联合管控以及人员流动调配等方面作出制度设计,健全机构编制动态化监管台账,从根本上改变机构编制管理“百家推门一家顶”的被动局面。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优势,认真研究事业单位类别划分与人员身份管理、人员招录问题,加强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等问题,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协商会商,破解政策执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二、主要成效

  一是机构编制工作实现了法定化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体现机构编制的严肃性、权威性、约束力,全市机构编制管理服务工作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意志、党的立场、党的原则、党的纪律。跳出“就机构编制抓机构编制”的思维定势,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全市发展大局当中,聚力聚焦、对标对表,超前谋划、主动落实,重点围绕市委工作部署,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关键处,做到市委有部署、体制机制有保障、编制资源供得上。坚决摒弃“一有新任务就‘伸手’要机构、要编制”的思维,以自身运行管理的提质增效来有效破除工作瓶颈。

  二是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充分释放。在机构编制资源管理上坚持原则、较真碰硬,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坚决守住机构编制总量底线和纪律红线。在党政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市级共设置党政机构37个,乡镇街道设置5个党政机构,有村(社区)增设城市管理办公室,并将原有的事业整合组建“两中心一局”切实提高基层服务和治理能力。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通过撤销“空壳”事业单位、整合优化“小弱散”和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等方式,全市预计减少事业单位60余家,凸显事业单位公益服务属性。创新探索出了编制周转制度,打破了“编制一经核定、即为部门所有”的定式,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工作的“杠杆效应”,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真正让每一个编制都发挥最大效用、每一份资源都取得最大效益,全市正在加快走出一条既管得住、又盘得活的机构编制工作新路子。

  三是有力服务和推动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机构编制保障机制,将有限的编制资源向经济建设、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倾斜,做到了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推进到哪里,机构编制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保障到哪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乡镇街道运行岗位、定责、定员和综合评估履职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乡镇街道倾斜。聚焦社会民生所需,将全市有限的编制资源向应急管理、医疗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通过有效保障用编需求,促成相关新组建部门、职能部门的高效运转,更好地解决了民生领域刚性需求,改革的红利和编制的效益得到充分释放。

  审核人:高文彬          撰稿人:初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