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拉尔区盘活事业编制资源的做法与思考
时 间: 2017-02-20        来 源: 海拉尔

    (海拉尔区编办主任  卜海涛)

    海拉尔区编办为实现事业编制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促进规范管理工作目标,认真总结现有经验做法,并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盘活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基本做法

  (一)依托实名制管理系统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数据库与实名制网络版数据库同时使用,在日常编制审核中,严格数据审核,随时与单位人事负责人进行数据核对,及时更新,确保进入数据库人员的编制信息完整、准确。二是依托实名制数据库,建立《日常监控表》、《人员异动情况统计表》等多本台账,用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三是加强综合分析,依据机构编制、实有人数的变化,调查研究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深入分析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建立动态调整事业编制管理相关制度。一是出台《海拉尔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完善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管理、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管理相互制约机制,建立必要的工作程序,确定编制工作的源头地位和基础作用。二是建立机构编制调研机制,通过调研论证对部门内设机构设置、编制使用及岗位设置进行评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部门机构设置、编制使用和岗位设置调整意见,以调研为手段深层次挖掘机构编制使用效能。2016年我区所有机构编制的调整,均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完成。

  (三)实施内部挖潜缓解事业编制需求的压力。一是新增职能尽量由现有机构承担。二是新设机构能合署办公的尽量合署办公,能挂牌的尽量挂牌,尽量不增加机构数额,所需人员按照“编随职能走,人随编制走”的原则进行合理调剂。三是严控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多种方式解决岗位人员需求。对新设立的老年养护院只核定少数编制用于管理岗位,采用自聘的方式解决护理等专技岗位的需求问题,而配合公车改革,海拉尔区统筹全局,对事业单位岗位需求优先从现有工勤人员中遴选,达到“一增一减”双赢的目的。

  2016年海拉尔区对事业机构进行深度整合,新设立9家、分设2家,撤销整合职能弱化的机构10家,扣除上级整合机构和调整编制等因素,海拉尔区事业单位的机构和编制总量都保持了限额内的有效调整。按照职能和岗位的需求共内部调剂各类事业编制400余名。

  二、存在问题

  (一)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存在经费形式和拨款方式不匹配的问题。例如海拉尔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形式是自收自支。随着国家规定水资源费用的上缴,财政拨款方式已经转为全额拨款,但由于全额编制总额的限制,其经费形式和拨款方式上存在的矛盾无力解决,直接造成退休人员社保无法正常入轨的严重民生问题。

  (二)事业单位编制核定缺少规范性测算标准。除中小学和部分医疗机构外,新成立的事业单位在核定编制时缺少规范性测算标准,只能依靠实证评估的办法进行,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

  (三)参公事业单位与其他事业单位整合存在体制性障碍。在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农村合作医疗等改革进程中,参公事业单位与其他事业单位整合,形成岗位性质与人员身份不匹配,参公事业单位管理的相关细则的缺失造成管理上的新问题和整合障碍。

  (四)人员调配比例问题。事业单位在运转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来推动,但受客观原因限制,往往忽略了人才发展需求。受历史原因影响,部分事业单位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而且年龄老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盘活事业编制的建议

  (一)创新事业单位用编模式。探索事业机构用编模式,凡是专业性不强的岗位,优先从事业单位现有在编人员中公开选调,如确无合适人员的,再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解决;对于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其他方式可以解决的岗位需求坚决不配备事业编制。

  (二)建立机动事业编制库。一是按部门实有人员核定事业编制。在只减不增的前提下,以实有人员核定编制数,空余编制一律收回,由编委和编办统一掌握。二是将编制分成基础编制、周转编制两类,分类使用。基础编制是重新核定后各部门的编制,周转编制是重新核定后从各部门收回的空余编制,由编办掌握,动态管理,根据需要下达,约定条件收回,力求用这部分编制满足我区中心工作需要,调节我区事业单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满足工作量激增的部门对编制的需求。

  (三)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需要上级按照事业单位分类科学确定各行各业编制核定标准,尽早理顺单位类别与编制性质的顺畅关系,明确参公事业单位编制与人员管理办法配套细则,为控编减编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为新成立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提供可操作的标准。

  (整理:孙治贤  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