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海拉尔区委编办立足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职能,紧扣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信用体系建设战略部署,以数据治理为抓手、制度创新为驱动、精准监管为保障,构建起全链条信用防护体系,为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数据筑基,构建信用信息“基准库”。信息精准是信用体系建设的生命线。海拉尔区委编办严格遵循《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规范,开展事业单位登记信息“全量体检”专项行动。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通过“人工比对+系统校验”双轨机制,对全区事业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宗旨业务范围等核心数据进行地毯式核查,确保登记信息零误差、零疏漏。同步创新构建“三化”管理体系,即设立登记动态化跟踪、变更登记智能化预警、注销登记规范化归档,形成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信用数据治理体系,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底座。
二是制度赋能,激活信用建设“内生力”。为破解信用意识薄弱难题,海拉尔区委编办创新推出“信用承诺+责任传导”双轮驱动机制。将信用承诺书签署嵌入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全流程,要求法定代表人郑重承诺信息真实性、业务合规性,并同步建立信用风险提示制度,通过典型案例警示、信用政策解读等方式,强化法人主体责任意识。通过构建“事前承诺—事中监管—事后追溯”责任链条,推动事业单位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诚信经营”转变,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氛围,切实提升信用建设的社会共识度。
三是监管提质,打造信息治理“强引擎”。聚焦登记信息质量提升,海拉尔区委编办深度整合机关赋码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平台资源,构建“智慧审核+动态评价”监管新模式。在年度报告审核环节,推行“要件联审、数据联核、问题联查”工作法,通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对填报数据进行逻辑校验,要求事业单位同步上传佐证材料,实现信息交叉验证、相互印证。创新建立“信用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将年报质量、信息更新及时率等指标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体系,有效推动事业单位信用管理水平整体跃升。
审核人:卜海涛 撰稿人 :白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