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源头管控,筑牢人员“入口”防线。一是严控总量,优化结构。 严格落实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将编制资源作为人员配备的硬约束,科学核定各单位用编需求,重点保障中心工作、基层一线和民生领域。二是规范程序,阳光运行。 健全完善考录、公开招聘、政策性安置、人才引进等各类进人方式的标准化流程,强化编制使用前置审核,实现编制使用核准、人员招录计划审批、实名制登记入库等环节无缝衔接、闭环管理。
强化过程管理,织密日常“监督”网络。一是实名管理,动态精准。 全面深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将其作为人员管理的基础性工程,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时、准确、完整地登记在编人员身份、岗位、编制类型、经费形式等核心信息,确保“人、岗、编”精准对应。二是严管在岗,履职尽责。 强化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人员在岗情况、工作状态、履职效能等方面的监督。
提升管理效能,激发队伍“内生”活力。一是监督检查,严肃纪律。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 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和问责规则(试行) 》等规定开展人员流动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人员调配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校正管理中存在的偏差,补齐工作短板,确保干部队伍调配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切实维护机构编制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服务大局,保障发展。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在严守政策法规和编制纪律的前提下,主动服务保障重大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改革和基层一线用人需求。通过科学配置、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有效激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和人才保障。